投稿经历: A Paper On Head Motion And Impulsivity
这个研究关注的问题是:核磁扫描过程中的头动纯属设备噪声,还是携带了关于被试的有意义的信息?
下面是我简单写了一个中文摘要: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智能和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MRI扫描过程受到了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头动就是其中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头动是毫无意义的混淆因素,由于它会影响MRI信号,研究者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将头动的信息彻底去除,而这些方法往往是基于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MRI扫描过程中的头动是简单的技术噪声。但是,这些头动究究竟只是简单的噪声,还是其本身也带有很重要的信息,目前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本研究对MRI扫描过程中的头动的个体差异是否反映了被试的心理特质做了系统探讨。首先,我们在大样本的儿童(N=245)和成人(N=581)中均发现,头动的个体差异与被试的冲动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即被试越冲动,头动越大。进而,结果发现,多动症儿童与正常对照儿童在头动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冲动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MRI扫描过程中的头动反映了被试的冲动水平,这为更全面地认识头动提供了实验证据和全新的观察视角,同时,本研究对新的消除头动影响算法和处理策略的提出也有着深的指导意义。
这篇文章从2013年4月11日开始投出到2014年7月16日终于接收,历时15个月又5天。期间共收到9次Reject,送审5次,其中2次Major revision,最快的回应来自Current Biology,相隔一夜。发生了奇葩的同一个reviewer连续审了三次的故事(具体见下面的投稿记录和感触)。
- 过程中,虽然收到reject会有些失望,但是不断有来自外界的意见也会感到很踏实,每次都根据意见修改,每次都有所提高。
- 投稿过程中推荐reviewer至关重要,尤其对于neuroimage以下的这种中等杂志。
- 如果有机会回复reviewer的意见,要尽力做到100%满足reviewer的意见。
- 回复reviewer意见和提交修改稿要安排好时间,尽量在20~30天时完成重新提交。
虽然只能发表在PLoS ONE上,但是能把一个自己的观点表达出去还是很高兴的。况且文章刚发表,就得到了领域大牛BB的认可。大牛BB得知这篇文章后,主动和我老板通邮件,表达恭喜的同时,说Congrats on a really interesting paper on head motion and impulsivity. (Even more surprising is that it was not in a high impact journal!)
不管怎样,能得到大牛如此高度的认可,真的荣幸至极!感谢我的导师刘嘉老板在这个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不断鼓励。
第一次正式投稿,投稿头一站,Nature系列NB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说实话,没有任何希望,送审就好。
投稿开始几天经常不淡定的查查状态,虽说没什么希望,但是还是心存一丝期望的。看着状态很快从manuscript received 到 Editor assigned,而后变成了Manuscript under consideration,然后经历有一周的时间,状态变成了Manuscript under editorial consideration,然后就是Decision sent to author了。结果你应该猜到了。*
老板在转发NN的Decision给我的时候,说‘this is what we have to face’,‘This is life’。是啊,This is life。我们能做的只有“向前”!
收到NN的拒信,那天是4月18号。
根据老板的建议,决定接下来转投Neuron,根据投稿须知做了一些修改,4月22号投出,Submitted to journal。
4月23号中午不淡定的查了一下状态,With editor,NB杂志果然速度。
果然迅速,很快就有结果了。 今天是4月25号,周四。Neuron做决断的时间远超Nature Neuroscience了。
老板再次安慰说,这是很正常的,要适应这个过程。继续投下一个期刊,加油!
根据老板的建议,下一站PNAS,选择Direct Submission。
PNAS的流程确实复杂,从Board Editor到NAS Editor,才能到Reviewer手里面。根据PNAS的投稿要求,修改manuscript,并挑了3个Board Editor,3个NAS Editor,以及5个reviewer,就投出去了,今天是4月26号。
感慨一下PNAS提供的字数检查系统,自动生成的pdf真的很fancy,用老板玩笑的话说,这都可以拿去冒充文章了,哈哈。
从投稿完成,很快就到了Under Editoral Board Review的阶段,祝我好运!
又是一个周四,结果出来了,直接被拒。
PNAS反馈果然神速。继续改投其他吧。
这次老板除了说“这太正常了”外,多问了一句,“你们有什么想法?”。我大致列了一下之前的想法,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Neuroimage,考虑到文章撰写的经历和格式,我们决定还是先不到往neuroimage投,至少先投JN,可能能得到一些反馈,然后再改投neuroimage。不过之前我们还是决定试一下CB和NC,投CB主要是考虑到其快速的反馈时间(据说2-3天),投NC主要考虑到它对于老板是一个“fancy”的杂志,打算“探探路子”。最后,我们先投了CB。
修改格式,下午改投Current Biology,晚上点了approve submission,投稿状态很快变成Scheduled to editoral consideration。
第二天早上,再次体验了好杂志的反馈至迅速。直接reject了,decision letter说We appreciate the interest in the issue you are addressing, and your new work sounds interesting and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field, but our feeling is that your paper would be better suited to one of the good neuroscience journals.
可以看出editor已经认识到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只是像CB这样的杂志更多的考虑broad interest,所以建议投neuroscience的杂志。继续改投吧。
根据之前的计划,改投Nature Communication。NC的格式和NN的格式类似,做了修改后,直接提交了。
发现自己对submission的事情越来越淡定了。O(╯□╰)o
一周过去了,Current Stage变成了Decision sent to author,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跳过外审,直接接受;另一种就是直接拒掉了。前面也只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到的吧。又是一个周四。继续往下投!
下一站,JN。
JN总算是送审了,虽然最终editor决定拒掉,但是从两个reviewer对本文的summary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看好文章的主题的,提出的意见也很中肯。按照一般杂志的情况,两个reviewer的意见基本是可以修改回复的,不过editor给了reject。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效应量太小,大约解释2%左右的variance,确实有点小(small effect size是在大样本研究中reviewer常提的问题,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些误区,以后专门说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文章写作的太过于强调在组分析的时候控制头动是有问题的这个观点,因为这种做法确实有问题,但是文中最终没有提出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
虽然被拒了,但是也从中学习到文章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仔细修改,表述上该弱化的弱化,该增加讨论就增加讨论。
接下来是Neuroimage,送了两个reviewer,editor给了major revision。接下来根据意见做了很多相应的修改,重新提交,不过在二审的时候最终被reject了。在二审的时候,reviewer有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暂时没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效应小(其实这个真不是问题,以后会专门说)。还有一点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一点就是,这两个reviewer本身对文章是从观点上反对的,导致最终被reject。
另外一点,上面提到reviewer在二审的时候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个可能和我们回复太慢有关系,由于中间涉及到去日本参加MICCAI和其他的事情,这个回复一直拖了快3个月。这样是很不好的,major revision个人感觉最好的回复周期是20~30天(一般editor给的deadline是50~60天),不能太急,太急显得修改不够认真,也不能太拖,太拖了reviwer都把文章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了,重新读自然就有了新的问题。
Human Brain Mapping;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PLoS ONE之所以把这仨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发生了一件非常奇葩的事情。看下面这段PLoS ONE某reviewer的意见:I have reviewed this paper before: I reviewed it in Jan, when it was submitted to Human Brain Mapping, and then again in Mar, when it was submitted to Brain Imaging & Behavior.
同一个reviewer(下面以R3指代)连续审一篇文章3回,这种经历多么奇葩。
R3的意见基本和以前一致,有的是他自己没理解,有的是确实有道理(但不一定需要修改),但是由于HBM和BIB直接reject(R3是HBM三个reviewer的一个;BIB只有他一个reviewer),没有给回复的机会,也就没法和这个R3做沟通,他的主要问题还是效应量小。
当然,经历了这么三回,也就猜到了R3到底是哪个,正好有他自己的文章谈及了相关的问题,正好回答(他文章的观点是本文研究问题的效应量可能和认知负荷有关系,正好我们用的是静息或DTI的数据,对被试基本没有任何认知负荷,效应量小实属正常)。
最终的评审,除了R3,还有其他两个reviewer,他们意见特别正面,比如下面:I feel the paper will add to the ongoing questions regarding in-scanner head movement and will certainly make for an important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Editor给了修改的机会。修改基本容易搞定,对于R3的问题也做了补充和说明。然后也就终于接收了。
- Blog Link: http://conxz.net/2014/08/22/2014-08-22-a-paper-on-head-motion-and-impulsivity/
- Copyright Declaration: The author owns the copyright (CC BY-NC-ND 4.0).